台灣民主紀念館銅像大廳內掛有三百多個風箏,都是風箏創作家黃景禎的作品。他說,這項展覽要表達的是,「台灣不是只有藍、綠兩種顏色的人」,過度泛政治化成只有藍和綠,是很無趣、很奇怪的。
黃景楨從十歲開始做風箏,現在已經創作了好幾千個。他說,每次創作風箏,總能找到自己的天空,夢想的線從未斷過,就這麼握了卅年。
這次台灣民主紀念館想藉風箏表達「自由」的意念,於是向黃景楨借風箏。他說,他是藝術家,策展單位向他借風箏,就要依他的意思,讓他自己挑選展品。
他解釋說,三百多個風箏可分為三個系列。一,「星空和飛魚祭」系列,圓形代表星星、鳥形代表星空之鳥(和平鴿)、葉形代表星空森林,星空下的海洋有飛魚、還有達悟漁舟。達悟漁舟是最具海洋文化與原住民特色的圖騰代表,達悟漁舟和飛魚相互伴隨,代表豐收;本來在海上行駛的船,現在飛在天空,具幻想性質。他說,很多人誤以為銅像大廳上空懸吊的獨木舟是真的,其實那是他創作的達悟漁舟風箏。
第二個系列是「消失的森林」。黃景楨說,「森」由很多樹木組成,很多個樹葉風箏就象徵一片森林;每一片葉子的內容都不同,葉子上的圓形代表年輪。樹木在自然的狀態下是看不到年輪的,只有被砍倒後才會出現年輪,因此年輪風箏代表森林的消失,以及他對生態保育的省思;現在空氣不好,就是因為工業汙染及森林消失。
第三個系列是「化粧舞會」。黃景楨說,此一系列的風箏有毛利人、印地安人、台灣原住民、日本能劇、印度傳統舞蹈、巴布亞新幾內亞樹皮精靈、埃及木乃伊、泰國空姐、關羽及清水祖師等臉譜或面具,是超現實多元融合的化粧舞會。
文章引用自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110501+112008010200071,00.html中時電子報
黃景楨說,他希望藉化粧舞會好玩的一面,提醒我們不要窄化自己,不要泛政治化。